您的位置: 首页 >财政研究>详细内容

上下联动 真正实现政府过紧日子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06 浏览次数: 【字体:

财政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672亿元,同比下降13.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0281亿元,同比下降2.9%。

  正如财政部部长刘昆所言:“财政收支形势严峻程度前所未有。”

  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带头推动将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政府节约的开支,优先保障“六稳”“六保”等重点支出,把有限、宝贵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惠企利民,激发市场活力。

  “今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财政运行压力增加,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以上率下、节用裕民,有利于向社会释放明确信号,增强社会信心,带动共克时艰。”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说。

  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

  今年以来,财政部坚持量入为出、有保有压、可压尽压,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一方面,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对中央部门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进行大幅压减。另一方面,强化预算安排同执行、评审、审计、绩效的挂钩机制,对执行进度较慢、评审审减率较高、存在屡查屡犯审计问题的部门,按一定比例压减其项目支出预算;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项目,适当调减或不再安排预算。通过上述措施,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压支力度前所未有。

  前不久,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得到了充分体现。

  农业农村部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当年拨款259.29亿元,比2019年执行数减少42.68亿元,降低14.1%,重点压减了公用经费和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农业业务培训等项目支出中涉及的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国家税务总局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与2019年执行数相比,税务系统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压减155.45亿元,特别是大力压减了培训、因公出国、公务接待、会议、差旅等一般性支出。其中,培训经费压减75.01%,因公出国(境)费压减65.1%。

  “三公”经费,历来备受关注。2020年,财政部“三公”经费预算数为2446.61万元,比2019年减少3003.87万元,下降55.11%;文化和旅游部“三公”经费预算2329.09万元,比2019年减少2418.89万元,下降50.95%。

  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百姓过好日子。预算报告显示,今年,中央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支出分别下降13.3%、11.8%,非刚性支出压减明显。与此同时,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得到切实保障。

  例如:加大对地方教育领域转移支付,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增长8.3%、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增长11.8%、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增长9.6%、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增长9.2%;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5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继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2020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461亿元,连续5年每年增加200亿元,进一步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挂牌督战地区和受疫情影响较重的地区倾斜。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的安排突出了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集中力量保基本、保重点,财力安排更优。

  地方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

  前不久,财政部专门印发通知,从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经费开支标准、强化“三公”经费管理、硬化预算执行约束、落实对特殊地区和部门限制措施等方面,对地方财政部门提出了明确要求。

  ——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要严把支出预算关口,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按照零基预算理念对2020年预算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压减会议、差旅、培训、出国等公用经费以及受疫情影响可暂缓实施和不再开展的项目支出。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加强财务报销审核,对超范围、超标准以及与相关公务活动无关的费用一律不予报销,坚决杜绝铺张浪费行为。

  ——让每一分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除疫情防控、应急救灾事项外,预算执行中一般不再追加预算,对于其他确需追加的重大紧急事项,要事先开展项目评审论证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按程序报批。凡是评估认定财政不可承受的,一律不得安排预算。要严格按照预算安排支出,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列支,严格规范暂付性款项管理,严禁违规举债和挤占挪用,严禁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严禁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是各显神通,将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

  黑龙江省财政厅坚持能砍坚决砍,对新增津贴补贴和奖金政策、新建楼堂馆所、新购公务用车等8类事项坚决禁止、资金一律收回;坚持能压全力压,对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接待费预算压减60%,会议费、培训费、国(境)内差旅费压减50%,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办公用房维修费压减40%,印刷费、办公用品购置费压减30%,水电费压减15%;坚持能调全面调,对调整类专项资金实行能压则压、应调尽调,明确未分配资金优先、暂缓和禁止支出范围以及压缩比例,作为省直部门单位和市县预算执行的基本规则。

  上海市财政局在年初预算编制中,对非刚性、非重点的一般性支出在去年已经压减10%的基础上一律再压减10%以上,并一律取消各部门的待分配预算。最近,又统一按各部门预算公用经费、项目支出和专项资金10%的比例作进一步压减,持续加大对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的压减力度。

  此外,上海市财政局积极配合市人大推进实施预算联网监督,逐步实现了市级预算编制、国库支付、决算、政府采购、绩效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共享,并通过建立信息分析、预警处理等协同工作机制,有力强化了对政府过紧日子的人大监督效能。

  山东省财政厅在年初省级预算“三个压减”(一般性支出压减10%、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等次以下的项目压减20%、一般竞争性领域资金压减30%)的基础上,对差旅费再压减30%,对公务接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再压减60%。省级对非急需、非刚性项目支出压减超过60%。同时,将结转资金收回期限由两年缩短为一年。

  中南财政政法大学教授王金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收支矛盾突出,但各级财政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的同时,对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切实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各项支出精打细算,确保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白彦锋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一起过紧日子,全国一盘棋惠企利民深表赞同。他表示,202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83915亿元,比上年增加9500亿元、增长12.8%,增量和增幅都是近年来最高的,并重点向中西部和困难地区倾斜。同时要求省级财政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对县级转移支付规模只能增、不能减。县级财政要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和库款调度方面的优先顺序。中央财政宏观调控、省级财政居中协调、县级财政优先安排,就能够形成财力向基层倾斜、财政资金惠企利民的现代财政制度。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政府过紧日子,在有保有压的同时,要让每一分钱花出最好的效果。为此,财政部要求将绩效管理实质性嵌入到预算管理中,提升绩效目标质量,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坚决削减低效无效资金,优化预算支出结构,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通过实施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节约行政成本,硬化责任约束,真正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

  近年来,财政部大力推动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基本实现了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重点项目绩效目标公开范围逐年扩大,2017年,中央部门预算中首次公开了10个项目的绩效目标,2018年和2019年分别公开36个和50个,今年增加到109个,是上年的两倍多。

  地方财政部门也将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基本遵循。

  例如,河南省财政厅从编制省级2020年部门预算起,对新出台重大政策、新安排资金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未开展评估或者评估结果不佳的,不再进入预算安排程序。2020年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首次覆盖省级全部项目支出,部门整体绩效目标覆盖除涉密部门外的全部一级预算单位,并与预算同步批复、同步下达、同步公开。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同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对低效无效项目进行压缩、调整或取消。

  安徽省财政厅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着力“四个转变”,积极完善绩效评价机制。转变领导机制,变多头领导为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整合人员力量;转变项目选择方式,重点评价项目由业务需要导向,转变为以面上覆盖、点上突破方式确定;转变组织实施模式,由重形式重程序向重质量重实质转变;转变结果应用形式,由评价结果反馈整改向综合应用转变,建立评价结果公开、向省政府报告、重大问题政府督办等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安排预算、完善政策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白彦锋表示,过紧日子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要问责,从而不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疫情防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心大局工作上来。

  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李克强总理指出,各级政府都要真正过紧日子,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干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事。政府过紧日子,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这是长期的方针政策,并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

  在实践中,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加快构建政府真正过紧日子的长效管理机制。

  上海市财政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三方面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一是着力加强行政经费支出标准管理。进一步完善机关行政经费支出标准体系,严格执行有关会议、差旅、培训等经费支出标准,强化标准约束,切实巩固一般性支出压减成果。建立健全财政支出定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物价水平和财力状况等因素挂钩的联动机制,加快构建内容完整、结构优化、定额科学、程序规范、修订及时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二是深化推进“公物仓”管理机制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步将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长期闲置不用的资产调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公物仓”集中管理、调剂使用,充分发挥“公物仓”调余补缺功能。特别是在重大活动、重大赛事、重要会议中坚持厉行节约原则,对于所有固定资产,坚持“能调不租”“能租不买”,使用后符合条件的统一纳入“公物仓”。三是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信息公开制度,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有效落实。

  北京市财政局在全国率先开展“部门职责—保障范围—行业标准—投入成本—工作数量—施政结果—绩效考核”闭环管理,对项目预算进行全成本核算。2019年,根据29个试点项目形成的支出标准定额86项,全部运用于2020年预算编制,压缩项目成本达8.6%;2020年,继续在公用事业、转移支付、行政运行、政府投资基金等重点领域推进成本管控机制。

记者 李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