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政研究>详细内容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02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也随之改变。由于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政府会计制度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财政体系的改革作为我国践行新时代路线的必由之路,现行的会计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财政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将从政府会计改革出发,重点分析会计改革后,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重大改革举措,201710月,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以下简称《制度》),自201911日起施行。《制度》继承了多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有益经验,反映了当前政府会计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发展方向,相对于现行制度有以下重大创新与突破:统一了现行各项单位会计制度、重塑了单位会计要素、完善了报表体系和结构、创新了平行记账的核算方法、详细核算跨期摊配费用、准确反映了债权价值。2019年正式实行的《制度》势必造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较大改变,因此为保障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游刃有余地进行各类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透彻分析制度内容,以制度所能影响的各个方面为自身财务改革的着力点,做好政府会计制度的更迭工作。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

(一)重构了会计核算模式

在同一个会计核算体系里,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和相关财务会计要素相互协调,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相互补充。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平行记账。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确立了“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3个预算会计要素和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5个财务会计要素。其中,首次提出收入、费用两个要素,有别于现行预算会计中的收入和支出要素,同时,按照政府会计改革最新理论成果对资产、负债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

(二)整合了基建会计核算

在充分吸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对单位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进行了规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按照本制度规定统一进行会计核算,不再单独建账,大大简化了单位基本建设业务的会计核算,有利于提高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强化财务会计功能

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的核算内容,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确认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成本,要求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引入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确认预计负债、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有利于科学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准确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本等情况。

(四)增强了制度的可操作性

在附录中采用列表方式,以《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为依据,按照会计科目顺序对单位通过业务或共性业务和事项的账务处理进行了说明。修正了与现实环境不相容的一些传统说法或观念,如基建投资纳入政府会计制度一并核算,改变了固定资产折旧起始和结束时点规定。考虑改革的初始阶段以实用性为先。研发费用资本化考虑,采用权益法核算,会计判断控制等和会计政策估计确定。

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形成完备的财务管理体系

毋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政府会计制度的深化使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得到完善,令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得以充分彰显。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中的一般性业务与处理都进行了罗列,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在细致研究的基础上,依照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容,并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业务现状出发,系统性完善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公开

财务信息公开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新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公开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有效规范事业单位的一连串财务活动。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来看,各单位普遍存在着监督评价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其中包括外部监督制约制度缺乏、监督制度威慑效果不强,财务管理工作浮于表面、财务报告与公开信息可信度不佳等问题,从而使财务管理目标难以实现、民众对事业单位的误解愈来愈深化,而新制度的施行能使这一问题得到良好解决。新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应及时进行财务信息公开,这样有助于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透明化,使其财务行为受到广泛监督,并营造出健康的单位经营环境,全面保障单位财务活动的合乎规范性,从侧面推动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事业单位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决定着财务管理的质量。现时期,大多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并不完备,经常出现单位资金不合理支出的问题,严重拖缓着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而会计制度在改革过程中便将这一问题的解决纳入制度建设范围之内,如权责发生制就能够有效杜绝不合法、不合规的财务处理行为。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能确保财务资料所呈现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促进事业单位收支管理的有效实现。

(四)强化了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事业单位应在新经济环境下加大自身的成本管理力度。在新会计制度中,有着大量的细化型、标准型成本管理制度,如成本核算标准、成本控制制度、成本管理流程规章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按照这些规章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与准确化。同时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中,事业单位还能够获取到更多、更有效的成本管理数据,为良好的成本管理奠定有效的信息基础,最大化地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价值。

(五)推动事业单位各项财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开展问题多、难度大、效率低是传统国家机构体制与财务制度长期作用的结果,经常出现在耗费大量资源的基础上,还没有较好达成工作开预定目标的问题。新政府会计制度为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开展与管理提供众多新型模式与途径,进而不仅对财务工作效率产生提升效果,还加强了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便捷性,直接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六)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合理配置。

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单位净资产分为固定基金、专项基金、事业基金、结余分配四类,而新会计制度的净资产类型为六类,其是在传统四类的基础上将政府财政补贴结余与待冲资金加入进来,这时就需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重新核定资金来源,并规划资产的使用方向,通俗来讲,就是对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事业单位在正常运转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资产配置问题,而从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水平来看,资产运行成本并不能在内部与外部得到及时体现,而新政府会计制度中的提折旧摊销等方式能有效解决该问题,使事业单位的运营支出全面地呈现出来,确保事业单位的各项资产被合理配置,同时保障成本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确保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

(七)不断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能力

会计报表编制水平能从侧面反应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准,其高低的评判标准是会计报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性。首先,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者可依据新政府会计制度附注中的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说明,架设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连接桥梁,在保障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协调实现的基础上,保障财务会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和而不同的差异协调衔接性。其次,事业单位可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本期盈余制度,确定科学的财务报表关系,并在实际财务处理活动中积极调整自身财务处理行为,确保各个财务报表的协调衔接性。最后,事业单位还可以新政府会计制度中的标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使会计报表之间的协调衔接性更具全面性。合并财务报表是基于下属单位产生的,编制的目的是合并抵消内部交易事项,同时,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难度会随着下属单位的数量与层次而递增。

三、结束语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是新时代经济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与我国当下财政的实际状况有着良好的匹配度,因此事业单位应积极面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挑战,正确看待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不断提升自身财务工作水平的基础上,推动事业单位在市场浪潮中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