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政研究>详细内容

浅谈珠算与晋商文化的关系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08 浏览次数: 【字体:

刘晓力  李瑞峰  赵艳艳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珠算曾经作为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计算工具,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究其历史,珠算与晋商文化有着相依相存的内在联系,珠算成就了一代代晋商,而晋商又将珠算的商用功能发挥到极致。

一、商业数学对珠算发展的促进

珠算术是用珠算盘演算,相比筹算术用算筹演算要方便。因此珠算盘作为数学计算的一种简便工具,在商业发展需要的条件下,历来很受人们的重视和欢迎。珠算萌于商周,始于秦汉,但到了明代才逐渐取代筹算,得到普遍推广。究其原因,固然有算法本身由繁到简发展条件的成熟,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商业数学发展的促使。在明代,商业经济繁荣,珠算应用广泛。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后又陆续总结出了许多口诀,使计算的速度加快了。再加上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等原因,不仅在中国被普遍使用,还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由于商业的空前发展,商业数学随之得到发展,与商业有关的应用问题在数学著作中有了较多的出现。这和15世纪欧洲商业发展的情况颇为相似。明代商业数学取得进展的标志是吴敬所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这部杰出数学著作的完成。全书共计解出1329个应用题,其中有不少是与商业有关的新课题,如计算利息、合伙经营、就物抽分等,这些都是商业经济的发展在数学研究中的反映。正是这一趋势的不断发展,导致珠算术的发展。明代的珠算术著作,现在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王文素所著的《算学宝鉴》和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王文素是晋商算学的代表,程大为是徽商算学的代表,徽商与晋商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两大商帮,两大数学著作,南北呼应。

王文素,山西汾州(今汾阳市)人,约生于1465年,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随父王林到河北饶阳经商,遂定居。他花费30 年时间,以一生之精力,撰写成42卷近50万字的巨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成为中国古代研究算学的一代大师,也为我国和世界算学界留下难以估量的文化遗产。

《算学宝鉴》是一部全面阐述算学理论和以算盘为主要工具进行实际运算的算学著作,它的成书标志珠算技术进入了初步成熟的阶段。那么,已经非常普及的珠算如何才能全面替代筹算?这就要看解高次方程了。《算学宝鉴》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直至高次方程数值求解,均可以依王文素的办法用珠算来完成。《算学宝鉴》是诞生在明代珠算大普及这一特殊土壤上的数学著作,李培业教授更是以他科学的推论以及丰富的藏书的比较,得出《算学宝鉴》是中国第一部珠算书的结论。

程大位(1533~1606),安徽休宁县率口(今黄山市屯溪)人。少年时代就喜爱数学,20岁起便随父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经商。决心编撰一部简明实用的数学书以助世人之用。后来就一边经商,一边从事数学研究。《算法统宗》就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算法统宗》是一部应用数学书,是以珠算为主要的计算工具,列有595个应用题的数字计算,都不用筹算方法,而是用珠算演算。评述了珠算规则,使用珠算开平方和开立方,完善了珠算口诀,完成了由筹算到珠算的彻底转变。

二、晋商文化对珠算发展的促进

晋商是指明清两朝兴起的山西商帮。探究晋商,首先来看山西的地理位置,地处南部手工业生产区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中间地带的优势,为晋商的兴起具备了有利的地理条件。频繁的茶马互市,练就了山西人的商业意识与商业技术。再从明初“ 开中制”(一种招商代销制度)说起,明代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收盐引,给予贩盐的专利制度。山西商人利用自省盐(运城盐池)的优势资源、区位优势和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吃苦勤劳的品质,抢先一步,集盐商、粮商于一身。再加上山西盐铁等于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在明中后期社会商品经济日趋繁荣时, 晋商便乘此天时, 施展其宏图, 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善于经营的晋商是当时资本雄厚、活动区域广、经营项目多的地方商帮, 在全国商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一大商人集团。

晋商多是少而习儒,长而从商,儒而善贾,贾而好儒,且代代相传。无算不成商,算是商之必然。严谨是算之本,善算是商之荣。儒商学算,儒商善算,儒商不以算计为耻,反以工于算计为荣。古时晋商也有培养子弟科举成名, 步入仕途, 抬高社会地位的愿望, 但晋商又有学而优则商的特点。他们重利甚于重名,往往让最优秀的子弟去经商, 用来以学保商。

受晋商思想影响产生了许多知识商人,如明代蒲州大商张四教, “尤精《九章算术》, 凡方田粟布勾股商分等法厘中自首不得肯綮者, 弟皆按籍妙解, 不由师授”。盐商沈江对算学也非常热爱。王文素也是其中一位。他出生于中小商人家庭,受所处社会及家庭影响,自幼颖悟,涉猎书史,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尤长于算法,留心通证,在家乡即学筹算、珠算、一掌金之类, 以备经商之用。由于在商人经商过程中,对计算技术十分需要, 这种需要促使王文素对珠算技术和理论进行研究的探索。有人说,绝大多数晋商重视算学,是算为商用。王文素这位特殊的晋商却是商为算用。

明清一代晋商创造了两座丰碑:一是万里茶道的茶叶对外贸易;二是汇通天下的票号金融业。规模经营与产业的提升,促使商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与财务制度的创新,继而使商人将珠算商用化的功能达到历史之巅峰。

算盘是当年各大票号、商号中的必备之物,大多数晋商子弟学习经商是从算盘开始的。每天晚上是商人们固定的学习时间, 开始是算账, 之后就是学习珠算。噼里啪啦的响声要持续两三个小时,可见想当个商人也不容易。怪不得祁县有句俗话: “买卖人脯子头常挂着算盘子”, 用来形容商人的特征和精明, 同时也告诉人们生意场上离不开算盘。在王文素的老家汾阳县,至今都流传着苦练算盘的方式“每家窗户都留有一个 20 厘米的通风口,平时糊块布帘,练算盘时把算盘放在外窗台上,把手伸出去拨打,冬天,小手冻得红肿没有了感觉……” 还有这样的顺口溜:“会写会算,学业一半。算盘学好,遍地是宝。”对晋商而言,学珠算是必修课。晋商的珠算普及率高达100%。

晋商商帮正是靠着一把算盘叱咤商界 500 年,珠算几乎成了商人特别是晋商的一种重要文化符号。在晋商发源地的山西晋中地区,留传下来大量精巧奇绝、堪称艺术精品的算盘。山西祁县有一座晋商“算盘博物馆”,共陈设有算盘 1000 多件。最令人震撼的便是那展柜里一长串的算盘,算盘之长,令人瞠目。晋商巨子渠本翘的故居建有算盘小楼,更是以算珠做瓦,算盘做架,形成了具有独具韵味的珠算文化建筑。

天下第一商帮——晋商商帮,就是用这小小的算盘,在噼里啪啦中打出了横跨欧亚大陆的阔市场,打拼出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辉煌,也将中国珠算的商用功能发挥到极致,独创了晋商珠算文化。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的珠算,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不被历史淘汰,如何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和行动的现实问题。作为晋商的发源地,在珠算文化保留和继承方面,我们有更多的资源和遗产优势,自然也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希望以珠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不断创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冀龙飞.《算学宝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地位[J].《齐鲁珠坛》,1998,(03):11-12

[2] 刘五然 郭伟.晋商算学家珠算家——王文素[J].《珠算与珠心算》,2013,(02):54-56

[3] 郭 伟 刘五然.晋商与算学[C].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05):142-145

[4] 王峰慧 郭俊喜 范维令. 晋商珠算刍议[J].《珠算与珠心算》,2014(0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