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政研究>详细内容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01 浏览次数: 【字体:

当前,全国上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都在广泛地实践中,在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跟踪、评价及结果应用等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专家系统的介入,第三方机构的积极参与,人大政协等部门的积极关注也推动着各级政府、各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绩效评价指标是反映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状况的度量依据和根据,是衡量、监测和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手段。绩效指标体系的建设一直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也是制约预算绩效管理深化的关键点,同时还是绩效指标标准建设的基础。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内在逻辑一致性原则——解决指标体系科学性问题。绩效评价指标是根据评价目的对评价相关对象的绩效状况进行测量的工具。显然评价目的是构成评价指标设计的核心价值,可测量性和客观性则是指标的内在必然性。评价目的则成为评价的内在逻辑起点。财政绩效评价的目的,根本是回答为什么要花公共资金?花多少资金?买到了什么?买到的服务(产品)是否值得?关键是要回答公共部门使用公共资金履行公共责任问题,是公共责任落实与公共资源配置关系问题。因此,部门的履职目标就成为公共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逻辑起点。由此出发,构建体现部门整体评价、政策评价和项目评价之间绩效特征的指标体系,其内在逻辑是一致的,这样就可避免当前指标体系碎片化问题。

分类设计原则——解决指标体系适用性问题。不同的评价需求和对象差异,对指标设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普遍在使用“3E”指标体系或者应用“投入—产出逻辑分析法”来设计指标体系框架,这在方法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评价需求和评价对象的差异,显然是需要构建更加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标体系框架。如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政策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评价的立足点和评价方法都应有很大差异,指标体系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设计 ;同样是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不同类型的项目内在特征差异很大,也需要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前评价、跟踪评价、后评价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自评价、再评价和重点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致,这些都需要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

问题导向原则——解决指标体系针对性问题。所有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都不能解释对象的全部绩效。绩效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是从不同方面反映绩效的指标集,每个指标从独自的层面和视角对评价对象的绩效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指标,就应从指标能够指向什么样的评价问题出发。问题的定位及问题服务于管理的需求成为指标选择的关键,这样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仅解释力强,而且可以为改进管理提供直接支持。同时,由于指标的针对性强了,指标选择少了,评价的难度也会降低,也可以降低评价的成本,解决评价本身的经济性问题。